首頁

2009年9月20日 星期日

興記避風塘炒蟹

媽媽是在銅鑼灣避風塘裡成長的,聽她那班一同成長的姐妹
說來,媽媽當年號稱大眼美女,在那裡曾相當著名,當年慕名而來的熟客當裙下臣的著實不少。

我可能是聽得媽媽年少事跡最多的兒女,記得很小很小的時候,媽媽的姐妹老朋友交往還多,依稀記得很多時坐在茶樓中細聽阿姨們說她們從前年少的故事。

這可能是家中長女擁有的特殊優惠。

記得小時候,銅鑼灣避風塘的風光猶在,試過媽媽把我寄放
在一些阿姨的艇家裡;那些艇日間一如家裡客廳,用作休息。黃昏艇前掛著七彩小花燈會亮起,艇後一枝長而結實的木櫓作槳,把櫓的一般都是較健美的阿姨。這些艇搖身一變成為銅鑼灣避風塘中的活動小商店,有的小艇長而平,放著密密麻麻的美酒汽水水果小食;有的小艇架著一高高冂型鐵架,掛賣燒味,配白粥粉麵;有的坐著一小隊會自彈自唱能演奏中西曲目的歌手;有的像我常作客的,艇較高身寬敞,佈置華麗,是用作讓客人們乘坐休閒的。我總愛暗暗將這些小艇分類,把叫賣東西的稱作士多艇、像阿姨這種裝飾得亮亮麗麗的,我就稱它們餐廳艇。

當中最難忘的是三葉,特別狹而長,艇中坐著兩個人,面前都有一個大黑厚鐵鑊,中間掛著紅字大招牌,招牌上掛著水上人家稱作「掛紅」的紅斜棉布,頂頭正中是一個像鏡子的圓型銅面,都擦得光亮。

一葉艇名「漢記」、一名「興記」;而另一葉的招牌寫著「妹記」,感覺上當中以興記最旺場。不過,無論哪家艇經過,都會響起一陣硬殼落鑊時的油醮轟響聲,接下來就是搶奪每個嗅覺味蕾警號的濃洌蒜香,和海鮮甲殼在熱油中滾燙的濃重香氣。傳遍周圍,客人說話的會停下,在聽歌的會回頭看;不過,無論在做什麼事情,都不得不吞下一抹要奪將而湧的口沫。

三葉小艇盪來,總會跟媽媽這樣的對話:「喂!妳呀,很久沒回來嚕!哎也,妳女是吧,那個肥嘟嘟的娃娃,一下長得好快啊,不見一回又長了這麼大了。」「跟媽媽來玩啦,懂吃蟹了沒?」媽媽和他們總匆匆忙忙聚一下舊,他們的小艇就要盪出去,繼續忙碌叫賣。

最後一次去銅鑼灣避風塘時,已經嫁作人婦,九十年代初期,跟老公陪著爸媽好趁這個曾經在香港旅遊業作過光輝一段的遊點,好在結束前再去緬懷一次。幾葉曾經是銅鑼灣避風塘的台柱艇店雖然仍在,卻早就蒙著一層無心戀戰的灰淡。媽媽給老朋友們介紹著新女婿,這次是我前所未見的「聚舊詳談」,因為反正都再不必趕著去叫賣;小艇零落,整個銅鑼灣的景色都像一件洗得發白磨得霉掉的舊襯衣,細看小破洞處處,色澤暗淡,有幾處甚至發黃有漬;看了也叫人心下不忍。從前五光十色之繁華地,去到最終,還是逃不過沒落,成為了歷史。

直到後來,聽說從這裡而出的一個名菜「避風塘炒蟹」或原稱「金沙炒蟹」;都被搬到街上食肆去發揚光大。 興記搶先在九龍旺市開一家店子,引來大班從前在避風塘中就是老顧客老食家的演藝人,統統前去支持;在店裡白牆上以簽名當招徠。整整的白牆上簽個密密麻麻,店裡長期客滿

聽說「漢記」駐守於港島。早兩年當深圳皇室假期水療坊新開,我陪好友試玩,驟見「妹記」老闆娘成為駐店中菜的總廚,近照與從前在銅鑼灣避風塘中營業時的老照,一同放在每張膳桌上作招徠。我回家報告媽媽,媽媽笑說:「妹記年紀都跟我相彷,怕且連鑊也拋不起,怎麼當總廚。怕且都是營商手段,借她名義來推銷吧。」也懶得跟我去求証。

那些在銅鑼灣避風塘的人和事,當中真實存在過的人,彼此間的感情和記憶,只能隨著那兒的地方關閉而封存了腦海深處。;變了調的環境、被煶煉過而另轉出來的美食主題、被抽離作獨立演化菜餚的……都不再是原初的人,也不再是原初的地——那個才真正屬於他們的地方。

正如昨晚陪同台灣來的朋友再去興記,那些海鮮味道再也不能勾起我對避風塘那個地方的兒時回憶。

我想,媽媽對之的意興闌珊;現在,我應該可以體會。




注腳:這幅照片好珍貴,是當年銅鑼灣避風塘的日間「餐廳艇」寫實照。留意擺設一如一般人家客飯廳:餐桌上插有鮮花,上面吊盞水晶燈,媽說那時所有桌布和咕臣套上的繡花統統是自己手造。好奢華啊!


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

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

沒有留言: